古人的胃口真的很大吗 为何动不动就一斛酒一斗米十斤肉的 其实,只是度量衡的问题,古时候的重量单位肯定和现在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肯定比现在的轻。所以,经管用现在的眼光看很惊人,但是其实没那么多。在中国的古代,时代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斛和石通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宋代1市斤是640克,一石即59.2公斤。59.2公斤酒,就是可口 ◶2025-04-25 00:56:59 𝄐0 #古代#酒
汉文帝身为傀儡可以重新掌权 为什么汉献帝却不能呢 曹操曾经挟持天子而命令天下的诸侯,在当时被朝廷当中的大臣们称为大汉王朝的乱臣贼子。作为一个皇帝手上没有真正的权力,权力都在权臣的手里面,那么这个皇帝就被人称为傀儡皇帝。汉献帝一辈子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同样作为傀儡皇帝为什么汉文帝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最后开创了汉朝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汉文帝重新掌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汉文帝本身的 ◶2025-04-25 00:40:34 𝄐0 #汉献帝#汉文帝
古代女性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果然还是的看颜值才行 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女子的婚姻大多数都身不由己。通常我们所了解的女性婚姻,大多数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怕你贵如帝国公主,通常也只能接受政治婚姻,要么接受他国联姻,要么下嫁功勋贵族,历史上著名的就是典型的代表。那么普通百姓的女子呢?其实普通百姓的女子其婚姻命运也不见得有多么自由,她们大多数也要听从父母的意见。而且古代女子出门很少,讲究三从四德 ◶2025-04-25 00:27:27 𝄐0 #古代#女子
中国史上第一次阅兵,八百诸侯参观,距今已有3000年? 今天是中国国庆70周年的好日子,在天安门前举行的阅兵仪式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彰显了国威军威,激发了爱国热情。其实,阅兵并非专属于现代的词汇,在古代就有许多有名的阅兵仪式,比如春秋时期的践土之盟,西汉时期的细柳营阅兵,唐朝时期的骊山检阅。而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阅兵是从周朝开始的,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孟津观兵。商朝末年,赋税繁重,刑法严峻,天下极不稳 ◶2025-04-25 00:05:27 𝄐0 #周朝
孝庄一生辅佐三代皇帝,两朝太后 孝庄为何不学习武则天称帝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孝庄,接下来跟着历史记小编一起欣赏。 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媳妇儿,顺治皇帝的母亲,的奶奶。一生辅佐三代君王,担任两朝太后。这份简历甩任何单位,他们都得恭恭敬敬地捧着。 实在是太牛了!整个清朝能有孝庄这种实力和地位的太后,估摸着也就只有慈禧了。但是孝庄和慈禧是有本质区别的,慈禧擅权48年之久, ◶2025-04-24 23:53:57 𝄐0 #
定军山夏侯渊死了之后,为什么刘备一点都不高兴? 虽然张郃统率过袁绍的精锐"大戟士",后又为曹操最为看好的"五子良将",但他又凭什么能受到曹操、的如此高的评价?毕竟能入这两位枭雄法眼的人不多。在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中,乐进、于禁加入的时间最早,其次是徐晃、张辽,最后才是张郃。但张郃却是刘备、最为忌惮之人。汉中之战时,曹操的族弟夏侯渊被斩,曹军大 ◶2025-04-24 23:33:28 𝄐0 #夏侯渊#汉朝
郭嘉作为三国第一谋士 同时期的谋士都比不上他吗 今天历史记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国第一谋士郭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郭嘉是身出名门,颍川郭氏自郭弘后,数世皆传法律。主要是郭嘉去世得早,给后人留下了遐想空间,好像郭嘉若不英年早逝定能创下更大功业,反观二荀和贾诩一生已成定论。事实上一切都是假设,郭嘉若不早亡,以后能当三公。个人认为帝王提拔下属看得并非是能力,而 ◶2025-04-24 23:14:12 𝄐0 #郭嘉
大唐为什么能强于其他朝代?“心胸宽广”最为重要! 唐朝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胸怀。之前回答的朋友们大多是经济、军事、文化,对这些没有任何异议,但我觉得“胸怀”更重要。(1)唐朝的胸怀之大在于自信唐朝对于女性的态度、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对于非中华民族的态度等等都是“开放”的,不像之前或之后的“非我族类”心态。这一点难能可贵。是一体,这种心态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下”的一种集体自信。例如武则天能够称帝。尽管 ◶2025-04-24 23:03:48 𝄐0 #唐朝
蒙古灭金用23年,为什么灭南宋却花费了45年? 蒙古征宋主要是三个阶段,分为三次南征,第一次南征开始于端平二年(1235),借口南宋发动端平入洛从而正式开启了南征的步伐。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战败正式亡国。从1235年到1279年南宋灭亡,整整45年。对比金和西夏的亡国速度,南宋似乎打破了蒙古帝国的魔咒?内部权力交接,兵力分散西夏和金亡国快,那是因为是成吉思汗一路推的,所以二十几年了事。1205- ◶2025-04-24 22:42:29 𝄐0 #蒙古
朱元璋坚持分封藩王,他考虑的到底是什么? 换句话说,既然大家都认为分封藩王是开历史倒车,是弊大于利,那朱元璋这位从千万人中博弈出来的胜利者,为何还要这样做吗?这背后肯定还有着更复杂的思考。事实上,就如朱元璋自己给出的理由:“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卫国家,下安民生。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道。”当然,很多人对朱元璋的这个理由嗤之以鼻,觉得这只是一 ◶2025-04-24 22:22:11 𝄐0 #朱元璋#明朝#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