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发生了什么?崇祯帝为何在煤山自缢?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中年三十四岁。那么,他为什么要在煤山自缢呢?下面历史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张献忠的起义军在南方吸引了明军的军事力量,清军在东北牵制明军的主力,河南、山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明军势力较为疲弱,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一路连战连胜,势如破竹, ◶2025-11-16 12:54:13 𝄐0 #崇祯帝#明朝
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是上天派来帮助大汉的战神! 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是上天派来帮助大汉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霍去病被公认为是上天派下来帮助汉帝国抗击匈奴的一个战无不胜的战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不得不说霍去病的身世了。霍去病本是长公主府上一个女奴与阳平县小吏的儿子,但是霍去病的父亲不敢承认与他母亲私通,于是霍去病在世人眼中是个私生子,受人白眼。如此身份在那个士族的社会根本就没有晋升 ◶2025-11-16 12:28:57 𝄐0 #汉朝#霍去病
沈尹默有着怎样的生平事迹?他是怎样一个人 1883年6月11日,生于陕西省兴安属之汉阴厅。姓沈,名君默,后更名尹默。尝署名沈中、长名思渊次。斋名秋明、匏瓜,人以斋为号焉。原籍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人。沈姓为吴兴望族。1887年入家塾读书,启蒙李老师为年逾七十的不第秀才,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名句吟诵。1894年 始习书法,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先生对叶蔗田所刻《耕霞馆帖》最为欣赏,此 ◶2025-11-16 12:12:52 𝄐0 #沈尹默#书法家
当初刘备投奔曹操之际 为何没有趁机弄死他 当初投奔曹操为何没有弄死他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众所周知,刘备出身贫寒,不过他总能抓住人生机遇,这才最终实现地位跃升,并得以建立蜀汉政权。这在盛行的汉末魏晋时期,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不过刘备能够成功,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刘备的创业前期,他就到处投奔各路诸侯,希望能有一个安身之地。▲刘备起兵时 ◶2025-11-16 11:45:37 𝄐0 #曹操#刘备
王翦5次讨要封赏,他这样做有何高明之处? 在历史长河中,王翦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秦始皇横扫六国,进而完成大一统,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具有取法取代的重要意义。在灭六国的过程中,哪位将领的功劳最突出呢?毫无疑问,非王翦莫属。除了最先被灭掉的韩国,攻克其他五个诸侯国,都是王翦和他儿子王贲的战绩。224年,秦王嬴政认为灭楚的时机成熟,召集文臣武将开会,会议主题相当明确,如何才能 ◶2025-11-16 11:26:08 𝄐0 #王翦#战国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越大越起劲 他的自信心是从何而来的 近年来,有许多人开始批评不懂兵,不配称为。但很少有人看到诸葛亮其实也是从0起步,逐渐成长为不可一世的大牛。诸葛亮在时代,更多的是在后方总理政务,督办粮草,是刘备手下的萧何。在刘备死后,蜀中缺少独当一面的大将,诸葛亮才亲自统领大军,既当媳妇又当婆。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来看,诸葛亮其实也在成长,从0起步,越来越强。而对手,则从最初的强硬,越来越怂。毫无疑问,成 ◶2025-11-16 11:03:33 𝄐0 #三国#诸葛亮
明朝内阁首辅梁储简介:一生为官正派,敢于直谏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历 ◶2025-11-16 10:38:14 𝄐0 #
元末明初五大猛将都有谁?他们的战绩如何?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此期间猛将层出,能排到前五的人,都在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队伍之中。朱元璋手下阵容强大,最终一统天下。但陈友谅有一猛将以一当百,天下无敌,朱元璋手下猛将无人能敌。下面我们来看看元末明初五大猛将: 五、王弼(?~1393年),号双刀王,安徽临淮(安徽凤阳)人,明朝、重要将领。 元朝至正十二年(公 ◶2025-11-16 10:09:23 𝄐0 #
吕奉先的实力如何 为何他会对自己的实力如此自信呢 吕奉先为何对自己的实力如此自信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吕奉先是三国时期极其著名的一名猛将,由于《三国》这部小说的塑造,我们对他的民间艺术形象都停留在“三英战吕布”这一场战役的无限风光之中,他高大帅气,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性格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东汉末年,战事风起云涌。濮阳一战中,曹操当时手下 ◶2025-11-16 09:53:57 𝄐0 #三国#吕布
孟尝君田文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所作所为? 君子是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上不宗乎君,下善取誉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这句话,是荀子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士的评价。这位名士,就是“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 要知道在战乱的年代,能够身居高位的 ◶2025-11-16 09:40:38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