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停产的产品还会有活动吗 双11已死
淘宝搜:【红包到手500】领超级红包,京东搜:【红包到手500】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年度电商重头戏“双11”,已全面拉开序幕。
相对早年双11的声势浩大,近年来,双11热度明显退潮。“双11已死”“促销活动常态化”“关注度减弱”等话题探讨频发。然而,即时零售的激战和AI技术的普及,也为今年的双11带来了些许变化。
10月15日,天淘(天猫、淘宝)正式开启双11大促。至此,京东、快手、抖音电商、小红书等平台都已进入双11战场厮杀,拼多多和视频号也即将加入战局。相对往年,今年双11的活动时间线进一步拉长,甚至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还未结束,快手便于10月7日率先启动双11预售。
如此长的促销周期,究竟能引动多少关注、带动多少销量?这场持续17年的商业狂欢,是否已走到生命尽头?对茶行业而言,双11还是必争之地吗?
走过17年
双11的发展新逻辑
NEWS
“双11”购物狂欢节,源于淘宝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
2025年,是双11概念诞生至今的第17年。17年时光变迁,双11从单一平台的“试水活动”,长成为覆盖各大平台、海量商家,一年一度的“电商狂欢符号”。彼时第一场双11购物狂欢节的销售额仅为0.5亿元;201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9.36亿元,同比增长1772%。
然而,这一现象级商业节日,也未逃过“盛极必衰”的周期规律。近年来,即便参与双11的品类和商品仍在递增、开展周期持续拉长,但双11的交易额增速却不断放缓。2022年起,天猫与京东官方都不再公布双11总交易额,曾经凌晨蹲点抢单购物的狂热已成为过去,用户对双11的态度愈发冷淡,商家参与活动的热情也大不如从前。
事实上,走过“巅峰期”的双11,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探索,以延续IP价值周期。
从当前各平台披露的信息来看,“简单化”是今年双11的核心主题。“一件直降”“无需凑单”“官方立减”“叠加国补”成为各大平台的活动介绍关键词,如京东主打“官方直降”和“现货开卖不用等”。通过进一步回归简单和直接让利的促销活动形式。让消费者省去复杂凑单计算流程,感受直接的价格诚意。
双11的变化,本质是电商模式的周期更迭,反映出商业逻辑和市场风向的转型与重构。当前,经济大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与观念都在发生转变,且直播电商的“去头部化”,平台“唯交易额论”的观念转变,兴趣电商、即时零售、AI技术的崛起,也给市场带来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后双11”时代
茶行业还能怎么玩?
NEWS
当“双11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实际反映出的是这一节点从瞬时“狂欢节”到长期“马拉松”的蜕变。而对身处其中的经营者们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参与”,而是“该如何参与”。
“后双11”时代,茶行业需要跳出以往的思维惯性,找到与时代适配的新玩法。答案,或存在以下几大关键维度中。
有底线的低价
10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 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提出,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无序竞争会对行业发展、产品创新、质量安全等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国家支持公平、公开、合法的市场竞争,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10月1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施行。针对平台经济发展中的不正当竞争新形态,新法第十三条专门强化了网络竞争规则。
△(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在市场竞争中,低价从不是唯一武器,品质与品牌才是比拼核心。部分不良商家以超过正常认知的低价吸引消费者,却为谋求利益牺牲产品品质,既侵害消费者权益,也不利于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价格策略应该存在底线。但“有底线的低价”不是“不降价”,而是拒绝“以质换价”和“套路让利”,要回归“成本与价值匹配”的本质。因而对茶行业而言,双11的折扣和活动策划,需追求低价不低质,用具备更高“性价比”“质价比”的好茶赢得消费者信任。
有节奏的促销
面对拉长的双11大促周期,茶品牌需要更精细化的营销布局规划。同时,随着平台促销的常态化,需打破固有于节日开展活动的思维,构建“日常营销+节点爆发”的长期节奏。
在日常营销的规划上,可通过会员体系、私域流量、内容种草等维持用户粘性。如瑞幸在私域社群上的营造,定期发放优惠券,培养用户粘性和消费习惯。双11、618、端午、中秋、春节等节点,则仍旧是营销集中爆发的战场。
日常的关注积蓄加上节点的加速驱动,有利于推动茶销售向更为平稳、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培育更为健康的茶业电商业态。
有变化的场景
即时零售的持续火热,成为电商新增长点,也解锁着双11的突围新风向,这一模式正从传统电商的补充模式升级为独立赛道。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线上下单+本地供给+即时配送”,满足消费者“即买即得”的需求。茶行业可进一步接轨即时零售、本地电商,拓展更多购买渠道与消费场景。
今年618期间,即时零售已初显爆发力。此次双11,京东、淘宝等平台都明确了对即时零售的布局发力。如天猫超市发力“近场闪购”,依托天猫超市主站店和淘宝闪购店的双店运营,覆盖更多消费人群和场景;京东强调要“玩转全站流量”,持续扩容“秒送”业务,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
△(图片来源:京准通《11.11大促白皮书》)
即时零售的兴起,有利于带动线下门店的销量。对茶行业而言,它不仅是渠道扩展的有效手段,更是通过“近场”(本地即时消费)与“远场”(传统线上电商)的协同,有效扩容消费场景,从而更为精准地捕捉具有真实需求的用户。
有新意的未来
当AI技术从概念走向落地,电商的“人货场”逻辑,也被其重塑。
商家层面,阿里妈妈推出“超级经营智能体”万相台AI*,以全域数据与智能模型,为品牌打通“找触点、运营触点、沉淀心智”的全链路,让碎片化时代的触点串联从“难落地”变为“可量化、可优化”,也有助于品牌精准地触达潜在客户。
用户层面,淘宝上线基于大模型的AI问答工具“AI万能搜”和智能比价模型“AI找低价”,依托AI智能助手,提升用户的购买体验,让购物过程更为省心省力。
无论商家还是用户,都借由AI技术解锁新的体验感。在这一过程中,AI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消费关系的桥梁,为茶电商带来更多新意与可能。
△(图片来源:淘宝APP截图)
双11的“退烧”,不是商业节日的终结,而是商业逻辑的演变。对茶行业而言,双11依然是品牌曝光、销售冲刺、用户连接的重要营销节点之一,只是需要更为理性、周全地筹谋布局。
世界的日新月异,恰在于旧周期的结束与新可能的开始。双11的变化,或将为茶行业带来探索新渠道、新思路的契机。在消费理性与市场变革的双重驱动下,唯有回归产品本质、拥抱技术变革、深耕用户价值,以变应变,方能在不断涌动的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增长路径,这也恰是穿越周期的根本支撑。
责编 / 石彤彤
编委 / 王妙容
李佳禾:茶叶电商的营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