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bing 免费试用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数据处理与数据库技术 实时数据流的数据处理有什么特点
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实训实践报告,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区别,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的区别,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用户的体验是用户主观感受的体验,而要引导用户的感受必须要经过科学的思考与设计。在炒炒老师和极客时间一起推出的《体验设计案例课》中,她系统的提出了设计量化的观点,你是怎样看待设计量化这个观点的?如果你买了这个课程,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呢?
3月7日,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谈及中国的中东政策时表示:“中国将继续主持公道,支持中东国家通过对话协商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
3天后的3月10日晚上,中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三国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三国于3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谈,沙特和伊朗达成一份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
逊尼派国家沙特和什叶派国家伊朗,堪称一对“宿敌”,此次复交不仅是中东地区的大事,也获得来自全球的关注。众多美媒和专家学者惊呼“中国取得重大外交胜利”,白宫国安会发言人的回应则有意回避中国主导此次斡旋。而对更多人来说,这一消息可以用“突如其来”、“石破天惊”来形容。
为什么是中国促成了沙伊和解?中方为此做了哪些努力?沙特和伊朗为何此时达成和解?在如今中东局势产生剧变之际,其他中东国家和国际社会如何看待此次“沙伊北京对话”?相比于长期在地区间制造矛盾争端的美国,中国在处理中东问题时有什么不同?
针对相关问题,观察者网特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进行深入解读分析。
沙特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美国办不成,中国却做到了”
我带大家一点一点梳理。
雷曼兄弟,位居五大投行的第四把交椅。
跟华尔街其他投行一样,都是通过高杠杆化、倚重低成本短期借款,来赚取巨额利润。
随着房价下跌,手中滞留了大量卖不出去的次贷资产。
2008 年一季度,雷曼有价值近 2000 亿美元的回购协议尚未偿还,减计资产高达 100 亿美元。
受到投资者的严重质疑后,其股票开始受到冲击。
这时候金融同业也仗义不起来了。
出于对雷曼兄弟的担心,金融市场里的各路机构,开始减小对雷曼兄弟的敞口,甚至有几家取消或者限制了他们的信用额度。
但雷曼毕竟是雷曼。
在这种不利情形下,硬是坚持了下来。
2008 年 5 月 31 日,雷曼兄弟趁年报披露,对外做了一番展示以提振信心。
此时他的资产负债表上,股东权益还有 260 亿美元,资产 6390 亿美元,杠杆率仅为 25U1。
同时,雷曼兄弟手上还有 450 亿美元现金及高流动性证券,公司表示有信心应付任何支付需要。
但投资者们却看到了其资产负债表上还有 210 亿美元的不动产和大约 720 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和资产支持证券」。
在现在这个行情下,没人相信这些东西值 930 亿美元。
这些资产只要减计 30%,雷曼兄弟就会资不抵债。
雷曼兄弟外松内紧。
在对外展示资金实力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后手。
但除了 6 月份通过发行优先股和长期债务筹得 150 亿美元外,就再没什么好消息了。
7 月,雷曼兄弟向美联储积极申请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以获取美联储全部项目的准入权来保证资金的稳定,但遭到拒绝。
之后雷曼兄弟又与韩国发展银行展开谈判,希望引入战略股东,但谈判最终破裂。
之后又与美国银行沟通,还是失败。
雷曼兄弟再败再战,最后找到了巴克莱资本。
巴克莱资本雄厚且觊觎华尔街的门票,是非常合适的收购方。
但按照英国监管规定,此事必须要得到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批准。
但当保尔森给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总裁打电话的时候遭到拒绝。
于是 9 月 14 日星期日,巴克莱的谈判和韩国开发银行、美国银行一样,无疾而终。
与此同时,2008 年 9 月 12 日起,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召集花旗集团、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证券的高层,连续三天在曼哈顿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部,紧急磋商如何拯救雷曼兄弟。
这些金融机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家都是雷曼的债权人――如果雷曼倒下,他们都会受到重创。
很明显,伯南克和保尔森希望这些家伙识相,主动站出来救助雷曼兄弟。
然而缺少政府保驾的雷曼兄弟,是个无底洞。
这些机构都既不愿意(为啥不能按照贝尔斯登的情况来呢)也没能力(谁家不是高杠杆加码次贷资产呢)承担雷曼的不良资产。
他们都希望美联储,能够象在贝尔斯登案例中那样施以援手。
可是这一次美联储决意不承担任何资产包袱。
会议无果而终。
为什么这一次美联储决意不承担救助责任呢?
因为此时正处在两房被政府托管的时点上,政治空气跟半年前不一样了。
这段时间里,一部分归咎于贝尔斯登的负面宣传。
另一部分归咎于对房利美和房地美无限制的承诺,伯南克和保尔森由于救市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7 月,美联储已经在规划如果雷曼兄弟遭遇与贝尔斯登公司同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时任纽约联储市场部主管比尔・达德利,曾提出一个将雷曼兄弟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的方案。
雷曼兄弟的不良包括 600 亿美元的复杂抵押贷款,以及危机期间无法被准确估值的其他证券。
按照方案,其中的 550 亿美元由美联储来资助。
而卸掉包袱的雷曼兄弟。可以在降低了杠杆的同时,恢复流动性。
与此同时,作为美联储对雷曼兄弟不良资产支持的回报,美联储将获得新雷曼兄弟的股份。
这一方案如果得以实施,次贷危机的发展路径很有可能会完全改变。
且就方案成本而言,跟危机给美国带来的损失相比,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历史不能假设。
此方案一经提出就让美联储的律师们哗声四起。
因为美联储对贝尔斯登公司的紧急贷款再怎么不合常规,至少它是贷款,而且名义上还是有安全抵押品做担保的。
这个却是以投资股票的形式投资一家投行。
另一方面,政府托市也跟伯南克和保尔森的市场经济思想相冲突。
二人都非常担心政府托底给大家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各大机构会有恃无恐,在今后进行更多鲁莽的操作――反正有政府托底;收益归我,风险归政府,蛮好。
其实,巴克莱资本的重组方案中也包括政府救助,只不过这一方案被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否决了,掩盖了这一问题。
此时保尔森的心理是,决不能让贝尔斯登和两房的处理模式成为惯例,否则这样下去各机构都会以死相要挟,市场规则将不会再有任何作用。
为此,保尔森划定了底线:
公众的钱不会投给任何与雷曼有关的交易。
而且说这话的时候距离贝尔斯登事件已经过去半年,保尔森和伯南克认为市场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贝尔斯登事件的冲击,并为雷曼兄弟做好准备。
因此政府确实也没有必要再插手市场。
是时候凯撒的归凯撒,市场的归市场了,不能让投资者以为政府会无限兜底。
至此,巴克莱资本和纽约联储会议的结果全部告吹。
9 月 14 日下午 16 时 45 分,保尔森将政府决定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噩耗电话通知了雷曼兄弟公司的总裁富尔德。
听到宣判后的雷曼兄弟,泪流满面。
他幽怨地望着贝尔斯登的方向,赌咒发誓:我身死之后,定要这里洪水滔天!
当晚,雷曼兄弟申请了破产保护。
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兄弟破产。
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从这一天起,金融危机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华尔街,并在一年之内彻底改写了华尔街的金融格局。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此表示:这轮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百年难遇,意味着二战以后形成的、以华尔街为标志的美式金融梦想破碎。
雷曼兄弟立业 158 年,经历过 19 世纪的铁路公司倒闭风暴,也经历过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
遍览天下阅历无数,堪称久经沙场,却在本次次贷危机中轰然倒下。
众人无不为之震恐。
雷曼兄弟,以生命为代价,把名字刻进史册。
至此,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此拉开帷幕――世界进入后雷曼时代。
危机到来的时候,你要考虑的不是想卖出去什么,而是能卖出去什么。
因为恐惧,会破坏市场的运转。
整个世界都乱套了,反应最快的是美林证券。
美林证券董事长塞恩,也是 9 月 12 日纽约联储会议室里,讨论雷曼兄弟救助方案的参与人之一。
这是一个明白人。
席间,他看看大家,再盘算盘算家底,立马拍板把自己卖给了美国银行。
这时候还是 9 月 14 日。
雷曼兄弟气得直哆嗦,这俩兔崽子竟然在自己的专题会上眉来眼去。
美林证券和美国银行才顾不了那么多,会议一结束,立马手牵着手踩着雷曼兄弟走向教堂,500 亿美元的婚礼一秒都不能多等。
一个周末过去,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变成俩:摩根士丹利和高盛。
摩根士丹利本来稳居第二,现在回头一看,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自己已经变成倒数第一了。
高盛也没好哪儿去,他现在是倒数第二。
不过这两家公司的情况,确实要比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好很多。
比如摩根士丹利手中的流动资金超过 1300 亿美元,高出雷曼兄弟数倍。
但是大不等于强。
这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跟其他三人都是同样路数,都是高杠杆和短期借款。
果不其然,9 月 15 日星期一上班之后,风暴开始向他们袭来。
摩根士丹利信用违约互换担保价格飙升一倍,市场认为他就是下一个雷曼。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现金,开始大量流出。
摩根士丹利的流动资金,在一周之内从 1300 亿美元下降到 550 亿美元。
这还是在他借了 350 亿美元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人心知不妙。
一方面四处融资抵挡资金流出。
另一方面向美联储求助,申请成为控股银行,以获得美联储的资金庇护。
伯南克不禁面露难色,高盛 CEO 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说道:「我们准备了充足的流动资金,但是情况不断恶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伯南克也知道这二位体量实在过大,以至于不能倒下,否则会对市场造成系统性的风险。
于是,9 月 21 日星期日,美联储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成为银行。
(雷曼兄弟掀开棺材板哭诉:你是不是针对我!不,你不要说,我不听你说!你丫就是针对我!)
对不起,雷曼兄弟。
伯南克和保尔森在心里默默哀悼。
曾几何时,投行都在拼命躲避美联储的监管,以免妨碍自己攫取利润,但现在他们却在拼命申请成为银行,以躲在美联储的羽翼庇护之下。
时移世易。
谁能想到雷曼兄弟倒闭的后遗症竟然这么彪悍?
只用了一个星期,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
曾经星光熠熠的五大投行一周全没了。
但是风暴势能丝毫不减,继续以雷霆万钧之势横行肆虐。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美国国际集团(AIG)。
AIG 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总资产超 1 万亿美元,员工 12 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拥有着与之江湖地位相配的最高级别 AAA 信用等级(全美仅有 6 位)。
在房地产行情一路看涨的岁月里,AIG 发现一个躺着赚钱的秘密:他可以凭借其 AAA 信用,出售信用违约互换。
即对那些由华尔街创造的、看似高质量的抵押贷款债券,提供担保。
信用违约互换类似保险,但其实不是保险。
凭此,互换产品的买入方可以将违约风险转移给 AIG。
相应的,AIG 因为承接违约风险而收取高额费用。
在这里,AIG 向所有人出售信用违约互换获取手续费,赌的就是房地产不会下跌。
这业务是那么的安全,以至于 AIG 没有为它储备一分钱。
当然对市场而言,确实也没有比 AAA 级 AIG 更保险的担保人了。
只要房价上涨,债券就不会违约,担保就不会履行。
AIG 躺在房地产的床上,看着美元从天而降。
从 1998 年第一张信用违约互换问世,到 2007 年,AIG 在信用风险上累积了 5000 亿美元的头寸,全都是在赌不会违约。
AIG 就这样裸持 5 千亿美元风险敞口,没有对冲、没有转移、没有缓冲,就是单纯地承接所有人的风险。
于是当房地产转向的时候,AIG 以一人之力直接面对着整个市场风险的重压。
2006 年起,察觉异动的 AIG 开始停止出售新的信用违约互换。
2007 年 7 月,交易对手(高盛)开始对 AIG 的偿付能力表示怀疑,要求 AIG 追加抵押物。
AIG 则顽强地抵住了这些要求(咱本来就是卖信用的,哪儿有那么多抵押物啊)。
2008 年 6 月,公司换帅,由董事会成员维尔伦斯坦德接替沙利文出任 CEO。
但这个时候大局已定。
此时 AIG 承担的风险名义余额高达 2.7 万亿美元,而且其中的 1 万亿集中于 12 家机构。
风险不但高,而且高度集中。
就这样,维尔伦斯坦德驾驶 AIG 这艘破船晃晃悠悠驶到了 2008 年 9 月份。
9 月 15 日(还是这一天!)星期一,当雷曼破产的冲击波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各大资本市场的时候,AIG 首当其冲。
当日早上,三大评级公司集体调降 AIG 信用评级,股价当日暴跌 60%。
AIG 的交易对手纷纷要求其进行履约或追加抵质押物。
局面完全失控。
9 月 16 日,万般无奈的美联储一手翻开《联邦储备法》第 13 条第 3 款(另一只手死死按着雷曼兄弟的棺材板),向 AIG 紧急发放 850 亿美元贷款。
很快这一金额在随后几天就扩大到 1820 亿美元(贝尔斯登身上仅花了 300 亿美元)。
贷款以 AIG 的资产和可转换优先股为抵质押物。
而这部分优先股如果转化成普通股的话,美联储相当于持有 AIG79.9% 的股票。
换言之,AIG 被国有化了,终于躲过一劫。
风暴继续往下走,一眼就看见哆哆嗦嗦呆立当场的华盛顿互惠银行。
就你了!
华盛顿互惠银行是美国最大的储蓄与贷款机构,也是全美第六大商业银行。
这个排名相当于中国的交通银行,资产超 3000 亿美元,妥妥的「大而不倒」。
在房地产的黄金年代里,该银行努力拼搏众志成城,抓住历史机遇把自己干成了全美第三大抵押贷款机构。
然后,雷曼破产日到来了。
9 月 15 日(又是这一天!),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信用评级遭到调降,随即资金不断流失,到 9 月 25 日存款已经下降 9%。
美国储蓄管理局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都是个麻利人,见此情景果断放弃挣扎,选择关闭银行。
就这样,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倒闭银行。
华盛顿互惠银行虽然倒下,但后事未完。
此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贝尔,极度厌恶贝尔斯登等一系列案例中,伯南克和保尔森表现出来的政府救助行为。
认为它们破坏了市场规则,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
但没办法,那些犯事机构都不涉及存款保险,她说不上话。
但这回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出现给了她一个表达话语权的机会。
在善后环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存款人的资金做了全面的保护,甚至超限金额也做了 100% 的保护。
但是对于其他债权人,贝尔则置若罔闻,完全交由破产法庭来处理。
爱咋地咋地。
贝尔的意思很明确,她是想让投资者自负盈亏,恢复市场约束。
但这使其他陷入危机的银行的债权人恐慌不已,尤其是美联银行。
美联银行是全美第四大银行,其规模是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两倍,市值近 1000 亿美元。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时,它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没有例外,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问题仍然来自次贷及其相关资产。
随着 9 月 25 日华盛顿互惠银行的破产,美联银行顿时暴露在风口浪尖,身体开始迅速失血。
这时贝尔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跟财政部、美联储通力合作。
务必要在这个周末(9 月 27 日-28 日)解决掉这个难题,让美联银行在周一早上正常开业,掐断传染的链条。
于是又一个周末紧急救援行动,预备开场。
幸运的是,富国银行出现了......
降低利率是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购房,结果却导致了提前还贷。
延迟退休是为了缓解社保资金的不足,结果很多年轻人不交社保了。
放开三胎是为了鼓励生育,结果人口却出现了负增长。
高房价为了鼓励年轻人奋斗,结果他们却选择了躺平。很多人都会疑惑一个问题,还钱还能把银行还破产吗?
答案是确实会的。
按理来说,银行应该希望你尽快还钱,以充裕资金池并支付利息进行高周转获益。
那为什么还款会让银行破产?
原因就是银行并不满足于你按月还款产生的缓慢利息。
比如你借贷100万5.88%的利率,还款周期30年,还款总额220万。
银行要是老老实实等30年,那钱两下就被借光了,不仅利润有限,还要考虑有人不还钱的各种坏账问题。
所以那么银行的实际操作是什么呢?
银行把你这张总金额220万的借条拿到手以后,会把它以150万的价格卖出去,这个售价是以你会老老实实稳定的还款来制定高低,也就是优质贷款和次级贷款。
房贷对银行来说就是优质贷款,你不还,我就把你房卖了,里外不亏。
于是买到这张借条的公司等于直接赚了70万到手,只是这70万需要30年才能兑现完毕,显然他们也等不了30年。
于是他们买了一大堆这种借条,凑了100亿,把这些借条作为一个整体打包投放在金融市场上。
然后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民生发展基金A1
谁都可以来买,标注为低风险,年利率为2.75%,然后很快手里有闲钱的客户群体就买光了这100亿,算上应支付给这些客户的2.75%的收益,净赚10亿到手。但支付给这些用户的钱也不是一下就付清的,所以实际上收益有远超10亿的资金,接下来的事相信大家也能想到。
比如先留下5亿去缓慢支付客户收益,假如可以稳定支付两年
剩下的90亿又可以到银行那里去买借条,买了借条银行又有钱借出去了,借条买到手又可以发基金债券,又会有客户买,客户买完又去找银行买借条,银行又有钱借出去
雪球越滚越大,直到每个人都背负到债务为止。
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出来说,我要提前还贷,100万30年220万的总还款额算上违约金,一共还款120万。
可银行已经把这张借条150万卖出去了,买到借条的人把它按220万的价格卖给市场了,现在有人提前还了款,相当于220万的收益不存在了,120万的利润不存在了
要是只是十个人一百人这么干,银行可以闷声吃这个亏,因为利润大兜得住,但是如果100万人都要提前还款呢?
所以,这就是银行为什么不希望你提前还款的原因。
他们的算盘是,老韭菜高息套牢,新韭菜降息买房。这样钱赚到了,房也卖掉了。
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现在的做法是,老韭菜借的钱丢给银行,新韭菜不当了,不玩了,利息再低也不借了。
他们以为老韭菜和新韭菜是两个世界,其实他们就是同一群人。
房子有居住属性和金融属性,居住是体验爽不爽,金融是借来的钱值不值。现在房屋溢价大部分来自于金融属性,但是如果房子不涨了,跌了赔钱了,金融属性没有了,之前借来的钱产生不了增值,那最好的方案就是还掉钱,缩减投资避免更大的损失。
老韭菜不投资,自然市场上没有了新韭菜,要不然在住房自有率超过90%的中国,哪里还有那么多首套首贷的刚需人群。
之前火热时候的刚需,不过是通过离婚,过户折腾出来的投资名额。当然,真的等房结婚的年轻人,也在迅速减少,不是人口断崖了,而是可以不结婚了。
老韭菜不投资,新韭菜不结婚,面对难以回头的房价,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下面这篇文章里昂也不知道还能存活多久,如果有缘看到的就点个赞吧
是什么把年轻人推向了摆烂?我是 @里昂先生 个人随笔,喜欢研究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人情世故,分享一些自己的知识与见解,欢迎志同道合者一起分享交流。
简介:菜鸟供应链金融慢sql治理已经有一段时间,自己负责的应用持续很长时间没有慢sql告警,现阶段在推进组内其他成员治理应用慢sql。这里把治理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拿出来分享下。
作者 | 如期来源 | 阿里开发者公众号
菜鸟供应链金融慢sql治理已经有一段时间,自己负责的应用持续很长时间没有慢sql告警,现阶段在推进组内其他成员治理应用慢sql。这里把治理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拿出来分享下。
【【微信】】(*) AS tmp_count FROM ( SELECT * FROM `XXX_rules` WHERE 1=1 ORDER BY gmt_create DESC ) a
在分页查询治理的文章里已经介绍过我们系统旧的分页查询逻辑,上面的查询sql明显就是分页查询获取总记录数,通过XXX_rules表的分页查询接口溯源,找到发起调用的页面是我们小二后台的一个操作商家准入的页面,页面打开后直接调用分页查询接口,除了分页参数,不传入其他任何查询参数,导致扫描全表。
灵魂拷问:为什么要扫描全表?全表数据展示到页面,花里胡哨的数据有用吗?
调研:和经常使用这个页面的运营聊后了解到,打开页面查询出的全表数据对运营是没有用的,他们根本不看这些数据。运营的操作习惯是拿到商家id,在页面查询框中输入商家id,查到商家数据后进行操作。
由此优化方案就很明朗了:打开页面时不直接查询全量数据,等运营输入商家id后,将商家id作为参数进行查询。XXX_rules表中,商家id这一常用查询条件设置为索引,再结合分页查询优化,全表扫描慢sql得以解决。
优化后的小二后台页面如下:
打开页面时未查询任何数据,查询条件商家账户为必填项。
优化后的sql为:
【【微信】】(*) AS tmp_count FROM (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原创,其它均来自互联网,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