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618 ”:平台补贴消费者超往年 保利润成各行业商家主声调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财联社 | 新消费日报 5 月 23 日讯(记者 李丹昱)在国内疫情不断反复的背景下,今年的 "618" 大促中平台、商家、消费者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面。
5 月 23 日晚 8 点,京东、苏宁易购将率先开启 "618" 大促,天猫则紧随其后选择 26 号开始。不过,由于消费者的消费观日趋谨慎,使得平台对于流量的争夺更加激烈。
似乎对消费环境早有预期,天猫、京东在今年的 "618" 规则设置上稍微简化,但满减力度空前,超过往年 " 双十一 " 大促:天猫满 300-50,且不再设置最低 9 折的折扣门槛;京东平台折扣力度调整为跨店满 299 减 50,去年电商平台跨店满减规则普遍是满 200 减 30。
不仅于此,疫情冲击到了物流,让京东和 " 阿里系 " 在加强引流的同时,还要为商家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力求在这场大促中完成 " 自证 "。
京东 CEO 徐雷则在不久前的业绩会上直言:" 我们希望在疫情好转的前提下,京东能利用好这次销售节点,尽可能地提升二季度经营业绩。"
同时," 阿里系 " 对 618 也有着同样的期待。" 帮助商家稳大盘、有增长,是我今年最重要的事情。" 阿里国内数字商业板块总裁戴珊对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商家都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即保利润是今年 "618" 大促各行各业的主声调。
服饰美妆品类调低预期
以往大促期间," 囤货 " 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重要动力,其中又以美妆、护肤、日用品类为主。但在今年 "618" 前夕,虽然相关优惠活动已经早早挂上页面,但在各大社交平台激起的讨论并不多。
一位服务快手和淘宝直播的 MCN 机构负责人张莉对记者表示,往年大促期间,商家会提前 1-3 个月定好优惠方案、主播人选,但今年受疫情影响,至今确定下来的合作方数量,仅是去年 " 双十一 " 期间的 70%。
张莉坦言,合作商大会一早就开了,但持观望态度的商家居多。" 主要还是成本端的考量较多,除了头部品牌,中小品牌不愿再支付坑位费。"
长期来看,国货崛起、欧美头部品牌营销费用激增,都在促使美妆护肤品类成本端走高。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及天然油脂价格持续走高,2021 年末国际原油、棕榈油等大宗原料价格相比年初增长 40%-50% 左右,其中脂肪醇的价格增长幅度达到 53%,也对美妆品类成本造成影响。
而疫情间接导致的消费者更新换代速度放慢、消费热度减退,成为大促期间中小美妆品牌谨慎选择与主播合作的催化剂。
这一现象在服装品类也较为明显。
徐雷曾在业绩会上直言,受疫情影响,许多服装企业春装积压,甚至取消了夏装生产计划。
鞋靴品牌玩觅创始人郭景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 对生产端来讲生产周期都是按月、按天,停产 1 天就需要 5 天或者 10 天的生产来弥补损失 "。
据郭景介绍,在订单上,后续流入的订单就会变成积压,积压的情况下,大家的生产端就会急急忙忙把订单完成,增加无形的投入、增加人手、增加设备、增加生产空间。所以一断一积,无形都会给所有的生产端、供应链造成经营成本的损耗和损失。" 由于这一波疫情确实时间比较长,上海本身消费能力也比较强,短期内受到一定影响。"
各行业清仓、保利润需求凸显
虽然对直播带货的热情有所退却,但美妆、服装品类仍是 "618" 大促的主力之一。张莉透露,不少服装品牌调低了预期,在此次大促的主要目的就是清库存、冲击盈利。
郭景表示,此次参与 618 的力度很大,目的是维持供应链的生产销售,保证员工的就业生产工作,能够持续的生产,保证能够维持员工的开支,利润非常低。
这一说法也得到京东服饰鞋靴箱包 POP 部负责人田怡娜的认可," 保利润是行业里面一个非常大的主声调,不仅是服装服饰行业,各行各业大家都有保利润的状态。"
对于服装鞋靴品类而言,618 是商家换季清仓做消费者回馈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所以在整体的 618 备货上,国际品牌会在前一年将订货准备出来,国内商家则在今年春季订货会开始备货。相对而言,较早订货的国际品牌,受疫情影响产生的挤压货品相对较多。
" 分两个层面来看,积压比较严重一些商家,他们一定会快速的倾销。大家都有出货和回收成本的需求。当 618 做完销售以后,7 月份就是清仓季,在清仓季过后,马上就要开始秋季商品,8 月份就是重要的秋季上新节点。" 田怡娜表示。
阿里、京东供应链
中小商家的热情与无奈,似乎也在折射本届 "618" 的处境。
受疫情影响的物流行业、消费愈发谨慎的年轻人以及迟迟无法引起讨论的购物节热度,都让平台方倍感压力。
平台方一面希望吸引客流,一面又要解决履约问题,这使得 "618" 大促中平台之间的博弈也演变成围绕用户、供应链等方面的综合较量。
但由于疫情影响,多地出现物流 " 堵点 ",履约时间被延长。郭景也对记者表示,在仓配物流上,发货到消费者手上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时不时都会受到时间上拖延的障碍。
新消费日报记者了解到,由于履约问题,促使不少商家从京东 POP 店转向接入京东深化供应链合作。POP 店的商家一般都是自主运营,商家在平台上开店后会利用自己的仓库进行发货,京东线上服饰的品牌商家中,有 87% 的品牌只能够维持一地一仓的备货模式。
据田怡娜透露,京东一直在推进 POP 商家入仓,自营的商家一般京东运营能力全国有八个自主运营的大仓,通过八大仓来进行履约服务的覆盖。
在她看来,从商家的角度上来说,自营、第三方 POP 双模式运营给商家带来很大的抗风险能力。近期,鞋包服饰品类 30% 的商家都合作了 POP 入仓的部分。" 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步显现,更多的 POP 商家希望能够快速地介入京仓京配的服务,包括男装红豆,以及潘多拉这样的头部品牌。"
有业内人士认为,京东在此次疫情期间借助物流基础迅速扩大市场,从推进 POP 商家入仓可以看出,此次 "618",京东与阿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同样,为了缓解物流压力,阿里菜鸟则在 "618" 前推出了 " 全国切仓转仓 "、" 预售极速达 "、" 跨境无忧 "3 大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切仓转仓更灵活调发货亦是将仓储提前,商家多仓储备多仓发货。与京东的八仓相对,菜鸟方面已在全国建立七大仓配枢纽。
随着 "618" 拉开序幕,京东率先开启大促,比去年活动更提前一天。越来越长的购物节,也反射出京东对 618 的重视。正如徐雷所言,京东二季度业绩与 "618" 息息相关。
而继天猫 618 发布 25 条商家政策后,时隔 7 天,淘宝也增加了 6 项举措,涵盖营销方式、经营成本、生意门槛做减法,科技支撑商业、消费者服务、内容化做加法。
而业内亦有声音认为,除了改善业绩,京东与阿里更重要的责任是让消费者重拾消费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