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倾向可以治愈吗
双十一
0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收藏
有用+1 已投票 查看我的收藏
本词条由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认证 。
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简称性向,又称性取向、性指向、性位向、性定向等,指一个人和自己不同性别(异性恋)、相同性别(同性恋)或不仅限于一个性别(双性恋或泛性恋)的个体具有深度情绪、情感和性的吸引,以及与之建立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 [1] 。
性倾向与性别认同不同,后者是个人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到的性别。性倾向也不等同于性行为,有过同性性行为并不可以代表就是同性恋 [2] 。
常见的性倾向有4种,分别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除此之外,还有疑性恋、多性恋、泛性恋等其它性倾向 [3] 。性倾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倾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倾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心理学界、医学界、生物学界存在大量的争议、并无定论。
部分学者认为性倾向是流动的,即在个人的一生中性倾向可能会发生变化 [4] 。然而,即便如此,所有强制性改变性倾向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针对同性恋群体的“扭转治疗”,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无效的,甚至是伤害性的 [5] 。
在针对不同性倾向群体的权益保障方面,我国做出了国际承诺,并通过多项法律和政策保障性少数群体的选举权、劳动就业、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权益,但也仍然存在进步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6] 。性别平等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为儿童树立性别平等意识需从幼儿阶段开始。
- 中文名
- 性倾向
- 外文名
- Sexual orientation
- 别 名
- 性取向、性定向、性指向
- 1 定义
- ? 概念
- ? 相关概念辨析
- ? 种类
- 2 产生原因
- ? 生物学因素
- 3 性倾向的测量和鉴定
- ? 传统和经典的测量方法
- ? 性倾向是难以测量的
- ? “基达”的存在与否
- 4 性倾向的改变
- ? 性倾向的流动性
- ? 强制改变性倾向的不可行性
- 5 文化
- ? 语言
- ? 宗教
- 6 相关节日
- ? 国际不再恐同日
- ? 双性恋骄傲日
- 7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 ? 国际承诺
- ? 宪法
- ? 劳动与就业
- ? 教育
- ?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 ? 献血
- ? 不足之处
- 8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 ?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 ?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 9 全面性教育中相关教学内容
- ? 学习目标
- ? 全面性教育中与性倾向相关的常见疑问
- ?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
- 10 重要事件
- ? 第一届“国际不再恐同日”香港区游行
- ? 迪士尼频道首次在剧集内加入双性恋角色
播报
性倾向是指一个人指和自己不同性别(异性恋)、相同性别(同性恋)或不仅限于一个性别(双性恋或泛性恋)的个体具有深度情绪、情感和性的吸引,以及与之建立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 [1] 。
性倾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倾向并无优劣之分,性倾向的多样情况,在人类历史和世界不同国家与文化中都有描述。
性倾向和性愉悦有关,但不等同于性行为,性倾向是对某个性别或两性的性欲和爱情,所以判断性倾向,两个因素都需要具备 [7] 。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发生同性性行为,一个同性恋者也可能会发生异性性行为,这一切的前提是:特殊情境。例如:一个同性恋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外界压力而和异性结婚,并被迫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一个异性恋者在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中,有一定几率会把性欲发泄到同性身上。但这并不代表他/她们的性倾向发生了转变或对不符合性倾向的对象产生了爱情,也不代表人们能在不符合性倾向的对象身上获得性愉悦。相反,当人们和不符合自身性倾向的对象发生性行为时,会异常的痛苦、恶心或性愉悦不足。所以,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倾向,是完全不可靠的。
性倾向的出现,并不一定需要有性行为或爱情经历 [7]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如果没有尝试过,就一定无法判断性倾向。性倾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一个人在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倾向。有些人常用“喜欢”来表达亲密关系,但“喜欢”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不具备性欲(除无性恋),那显然也与性倾向无关。性倾向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直觉,感受自身的爱情和性欲,从而做出基本判断的。
性倾向与性别认同
首先,性倾向不同于性别认同,性倾向指一个人与异性、同性或者两性产生强烈的情感和性的吸引并且能够与其建立亲密或者性关系的能力。性倾向可能不同于外在的认同,也可能独立于性行为。
性别认同指的是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切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的性别,可能与出生时被指派性别相同(也就是顺性别)或者不同(也就是跨性别)。包括对身体的感觉和认知(在自愿选择的情况下,这可能会涉及到通过药物、外科手术或者其他方式来改变身体的外观或功能),也包括性别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包括着装、言语、举止等) [1] 。
性倾向与性行为
性倾向也不同于性行为。性行为是同性或异性间经历和表达性欲的行为与方式 [1] 。
性行为与性倾向并不等同,异性恋者也可能有同性性行为经历,同性恋者也可能和异性发生性行为。有相应的性行为也并不是性倾向的前提 [7] 。
异性恋
异性恋指的是对异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 [3] 。异性恋在某些情况下会被称为“直”,如异性恋男性被称为“直男”;异性恋女性被称为“直女”。不管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当今世界的大多数人都为异性恋者,而异性性行为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性行为类型 [8] 。
2012年10月的盖洛普民意测验(Gallup)显示,有96.6%的美国成年人认为自己是异性恋者。2016年的一项综述指出,在西方调查中,约93%的男性和87%的女性认为自己是完全的异性恋 [9] 。
同性恋
同性恋指的是对同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 [3] 。
中国在2004年首次公布了男同性恋的人数:根据卫生部统计,男同性恋的人数约为500~1000万 [9] 。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再次公布了男同性恋的人数统计,中国大约有2000万左右的男同性恋者。2014年,根据统计,中国同性恋的人数可达7000万,其中,男同性恋者的人数在3500万左右,女同性恋者的人数也在3500万左右 [9] 。
秘鲁大学医学教授卡塞雷斯(Cáceres)2019年的调查发现,平均而言有7%的男性和13%的女性具有同性性倾向 [9] 。一项对67项研究的综述发现,在东亚,约有3%~5%的男性有过同性性行为,南亚和东南亚则为6%~12%,东欧为6%~15%,拉丁美洲为6%~20% [10] 。
双性恋
双性恋指的是能够对同性和异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 [3] 。双性恋者对吸引力的感受不一,有些人可能同时对同性和异性感受到吸引力;有些人可能在某一阶段对同性感受到吸引力,在另一阶段对异性感受到吸引力。双性恋者感受到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和吸引程度也存在差异 [11] 。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15年发布的国民健康访问调查报告(National Health Inter【【微信】】,NHIS)显示,女双性恋者的数量要多于男双性恋者:0.4%的男性和0.9%的女性是双性恋者。也就是说,美国有289万左右的女性是双性恋者,而男性则有128万左右为双性恋者 [12] 。
无论国家、地区、时代、性别、人口、文化、环境,每种性倾向占据的真正人口比例都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大致可以从美国的双性恋者人口比例中估算出中国的双性恋者人数,如果按照美国的比例来计算,中国大约有600万左右的女性是双性恋者,而男性则有300万左右为双性恋者。不过,由于中国尚未有权威正规的双性恋者人口比例统计,所以此段内容仅供参考。
无性恋
无性恋指的是对他人(无论同性还是异性)无法或者很难产生性的吸引 [3] 。无性恋与性禁欲和独身主义不同,它不是一种出于宗教信仰或其它人格因素的人生选择,而是稳定持久的性倾向。无性恋者虽然不能受到性吸引或者缺少性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建立亲密关系,且他们仍然会因为一些原因(如取悦自己的伴侣或希望繁衍后代)而进行性行为。
根据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心理学教授安东尼・博格特(【【淘密令】】)2006年的研究发现,全球有7000万的无性恋者,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1% [13] 。
其它
除了以上的4种性倾向,还有其它的不常见性倾向。
疑性恋指的是对自己的性倾向抱有疑问,感到不确定 [14] 。疑性恋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尚无定论,根据国内现有研究,在一项针对广东省2291名大学生的2年随访调查显示,2014年时,男性大学生中疑性恋的比例为2.2%,女性为2.1% [15] 。
多性恋指的是可以对两种以上的性别产生情感、爱情或性吸引 [3] 。比如,可以同时被顺性别男性、顺性别女性和跨性别男性吸引,就是多性恋。
泛性恋指的是无论对方的生理性别或性别认同是什么,都可以对其产生情感、爱情或性吸引 [3] 。泛性恋者认为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不是自己对他人产生恋爱感情或性吸引力的决定因素。
跨性别性倾向
跨性别是性别认同的概念,性别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性别的认识。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没有直接关联,顺性别者和跨性别者都可能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无性恋等性倾向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北京同志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指出,在跨性别群体中,双/泛性恋占比最多,为33%,异性恋占26.2%,同性恋占25.7%,此外还有无性恋或不确定的情况 [16] 。
播报
性倾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倾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倾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心理学界、医学界、生物学界存在大量的争议、并无定论。
目前,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基因、激素和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只受一种因素影响 [4] 。
基因
最初科学家会通过双生子研究来探索基因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遗传基因完全一样)的性倾向相同的概率要大于异卵双生子(仅一半的遗传基因一样),初步证明了基因对性倾向的影响 [17-19] 。部分研究显示,遗传效应对男性的影响更大。生物特征模型显示,对于男性而言,遗传可以解释34%~39%的性倾向成因;对女性则仅可以解释18%~19% [20] 。
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家可以从染色体,甚至基因的层面探讨遗传的影响。关于性倾向的染色体连锁研究表明,在整个基因组中存在多种促成性倾向的遗传因素。最早被发现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Xq28位置,它与男性的性倾向有关,被媒体宣传为“同志基因” [21] 。之后,在8号 [22] 、11号 [23] 、13号 [24] 、14号 [24] 、15号 [25] 染色体上均发现了与男同性恋相关的基因,在4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与女同性恋相关的基因 [25] ,并在1号 [24] 、7号 [25] 、9号 [26] 、12号 [25] 染色体上发现了对男女两性性倾向均有影响的基因。2019年一项对493001名个体的全基因组研究发现,性倾向背后存在着数百甚至数千种基因变异,其中一些只影响特定的性别,其中可以通过性激素调节等对两个性别均有影响。所有的这些变异可以解释8%~25%的性倾向差异 [25] 。
但是,基因影响的证据并不可以等同于基因决定论,基因只是影响性倾向的众多因素之一,并无法决定最终的结果。
激素
激素理论认为,就好像激素会影响胎儿的性别分化一样,也会影响胎儿成年后的性倾向。
一些研究认为,胎儿时的性激素水平会影响幼儿时期的孩子进行不同性别角色的活动,而幼儿时期的这种活动会影响成年后的性倾向 [25] 。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孩子会和异性的孩子在行为与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感觉不一样;不符合的孩子会和同性的孩子的这种感觉不一样。而部分研究者认为,当孩子接近“不同”的人时,这种不同的感觉会引起心理上的觉醒,而这种觉醒在之后会演变为性唤起。不过这一理论存在很多争议。但是,仍然有一些研究发现女同性恋者在性别角色上会比女异性恋者更男性化。她们会表现出更多的男性化特征,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也更高 [26] 。比如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一种会导致胎儿发育过程中雄激素水平较高的遗传病)的女性患者会有更多男性化的性别角色认同,成年后也更有可能有同性恋性倾向 [27] 。
产前大脑发育假设认为产前因素是决定性倾向的主要因素 [28] 。男同性恋者和男异性恋者在大脑结构和认知过程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假说认为,这是由于在胎儿发育期间子宫内的激素水平对胎儿大脑结构的影响 [29] 。比如出生顺序不同,胎儿在母亲体内接受的激素环境也不同。美国和加拿大性学家雷・布兰查德(Ray Blanchard)等人的研究报告称,同一位母亲生育的男孩(非长子)每多一个哥哥,男性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就会增加33% [30] 。母性免疫假说认为,男性胎儿会刺激母亲的免疫反应,且这种反应会随着每一个后续的男性胎儿而增强。在怀孕或分娩期间,男性胎儿的细胞会进入母亲的血液循环,这种循环会使母亲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会进入胎儿的体内,影响胎儿大脑中与性倾向相关的脑结构,增加儿子被男性吸引的可能性 [31] 。不过,这种假说并不能解释第一个儿子是同性恋的情况。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性倾向的影响的假设和证据很薄弱,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教养方式或者童年早期的经历会影响性倾向 [32] 。
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表明,成年后的性倾向与童年时期的“性别不一致”有关 [33] 。研究者发现,童年时期的性别不一致行为是成年期同性性倾向的最大预测因素,尤其对于男性而言 [34] 。但是相关的研究也大都极具争议性。比如一个研究表明,虽然有71%的同性恋男性报告自己在小时候感觉和其它男孩不一样,但同样38%的异性恋男性也是如此 [35] 。
其余关于父母性别角色 [36] 、与父亲/母亲的关系 [36] 、童年期的虐待或不幸经历等 [37] ,均没有研究证明它们与性倾向有任何关系。
播报
金赛量表
关于性倾向的测量,最广为流传的量表是由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等人发明的金赛量表,又称异性恋-同性恋量表,该量表最早发表于1948年的《人类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微信】】)上。该量表的提出是为了反对当时的一种观点,即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对立的,人们要么是异性恋,要么就是同性恋。而金赛认为,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完全的异性恋或同性恋,并指出:“异性恋和同性恋在男性中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群体。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生命的世界在每一个人方面都是一个连续体。” [38]
金赛量表根据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异性或同性的性反应或心理感受的相对数量,对性倾向进行了分类。量表内容如下:
得分 | 描述 |
完全的异性恋者:个体无法对同性产生性唤起或通过身体接触产生性高潮,也无法对同性产生心理上的反应。 | |
1 | 主要的异性恋者(或偶尔的同性恋者):个体只有偶然的同性恋经历,包括身体或心理反应,并没有身体接触。 |
2 | 主要的异性恋者,但不仅仅是偶尔的同性恋:个体不仅仅只有偶然的同性恋经历,对同性恋刺激有明确的反应。 |
3 | 同性恋与异性恋均等者:个人对同性和异性有着差不多的心理或身体反应,以及相等的经历。 |
4 | 主要的同性恋者,但不仅仅是偶尔的异性恋:个体保持相当数量的异性性行为或对异性性接触有明确反应的同时,对同性有着更多的心理反应或有更多的经历。 |
5 | 主要的同性恋者/偶尔的异性恋:个体在行为或反应上几乎完全是同性恋。 |
6 | 完全的同性恋者:无论是性经历还是心理反应,他们都是纯粹的同性恋者。 |
金赛量表摈弃了对性倾向的两分法,为人类性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然而,尽管7个类别比二分法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性倾向,仍然很难确定个体应该属于哪一个类别。一些研究发现,金赛量表在评分的确认上十分困难,因为确定一个人过去的对异性和同性的经历和反应数量并不容易。当一个人有过相当多的异性恋和同性恋经历时,这个人就很难完全客观地评估每一种经历的相对数量 [39] 。
在该量表中,金赛考虑了性倾向的两个维度:性经历和性心理反应,但他却将这两个维度压缩成了一个最终分数。一些学者认为,一个只有同性性心理反应的人和一个很少有同性性心理反应但是却有相当数量的同性性经历的人是不一样的 [40] 。此外,有学者认为,除了反应和行为两个维度,吸引力、身份认同等方面也应该纳入性倾向的考量 [41] 。
克莱恩性倾向方格
克莱恩性
少数性别群体
收藏
有用+1 已投票 查看我的收藏
本词条由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认证 。
性少数群体是指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性身份或性行为等方面上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同的群体,也就是媒体中常说的LGBT+群体。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跨性别、间性人等都属于性少数群体 [1] 。
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性少数平权运动正在逐渐兴起,但是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性少数群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比他人更容易遭受暴力和不公正对待,且能见度较低 [2] 。他们面对的社会压力,也导致性少数群体的身心健康更容易出现问题 [3-4] 。
在针对性少数群体的权益保障方面,我国做出了国际承诺,并通过多项法律政策保障性少数群体的选举权、劳动就业、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权益,但也仍然存在进步空间。 [5]
- 中文名
- 性少数群体
- 外文名
- 【【微信】】
- 别 名
- 性少数
- 组 成
- 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酷儿、无性恋、间性人等
- 1 定义
- ? 概念
- ? 包括
- 2 历史沿革
- 3 性少数群体生存现状
- ? 出柜
- ? 身心健康
- ? 社会环境
- 4 性少数群体的权益
- 5 我国性少数群体平等相关法律政策
- ? 国际承诺
- ? 宪法
- ? 劳动与就业
- ? 教育
- ? 献血
- ? 不足之处
- 6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 ?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 ?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 7 全面性教育中性少数群体相关教学内容
- ? 学习目标
- ? 全面性教育中性少数群体相关的常见疑问
- ?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
- 8 性少数群体名人
- ? 张国荣
- ? 刘婷
- ? 大侠
- 9 性少数群体相关节日
- ? 紫色纪念日
- ? 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日
- ? 骄傲月
- 10 性少数群体公益组织
- ? 北京同志中心
- ? 同语
- 11 相关电影
- ? 《带吸管的玛格丽塔》
- ? 《普通女人》(2017)
- 12 重要事件
- ? 第一届“国际不再恐同日”香港区游行
- ? 中国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
- ? 上海骄傲节停办
播报
性少数群体是指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性身份或性行为等方面上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同的群体,主要指的是性倾向非异性恋的群体、跨性别群体、非二元性别群体等 [1] 。
性少数群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即包含了媒体中常说的LGBT+人群,也包含了一些自我认同既不是顺性别异性恋,也不是LGBT+的人群(如存在性发育障碍的人) [6] 。
性倾向少数
性倾向指的是一个人和自己不同性别、相同性别或不仅限于一个性别的个体具有深度情绪、情感和性的吸引,以及与之建立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 [6] 。
目前,无论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当今世界的大多数人都为异性恋者,异性性行为也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性行为类型 [7] 。所以其它性倾向的个体均属于性少数群体,这些群体有:
同性恋:对同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同性恋者可达7000万,其中男女同性恋者的人数均在3500万左右 [8] ;
双性恋:对同性和异性都能够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 [6] 。根据美国的比例计算,中国大约有600万左右女性和300万左右男性为双性恋者 [9] ;
无性恋:对他人(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无法或者很难产生性的吸引。一项2006年的研究估算,全球约有1%的无性恋者 [10] 。
以及其它不常见的性倾向,如疑性恋、泛性恋、多性恋等 [11] 。
性别认同少数
性别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切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到的性别,可能与出生时既定的生理性别一致或不一致 [5] 。
目前,大部分人的性别认同均与自己出生时的生理性别相一致,即为顺性别群体 [12] ;不一致的群体即为跨性别群体,即性别认同中的少数群体。他们包括:跨性别女性和跨性别男性:分别指出生时生理性别为男性、性别认同为女性的跨性别者和出生时生理性别为女性、性别认同为男性的跨性别者。根据北京同志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跨性别女性约占跨性别群体的33.7%,跨性别男性占30.9% [13] 。
性别酷儿:一种不认同与男女二元性别分类的性别认同。性别酷儿表达了对二元性别划分的质疑 [14] 。不过,不是所有跨性别者都认同自己为性别酷儿,也不是所有的性别酷儿都认同自己是跨性别者 [15] 。《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性别酷儿约占跨性别群体的26.4% [13] 。
其他性少数
除了以上群体,还有一些其他的性少数群体。如间性人,指那些出生时的性特征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体的典型二元特征的人。间性与生物学的性特征有关,与性倾向或性别认同均不同 [5] 。
播报
性少数群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是受到拉斯・乌勒斯坦的(Lars Ullterstam)著作《性少数:瑞典观点》(The Erotic Minorities:A Swedish View)的影响,这本书表达了对各种罕见性行为的宽容和同情 [16] 。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瑞奇・萨文威廉姆斯(RitchSa【【微信】】)等科学家使用这一术语用以形容那些不愿被性与性别标签定义的年轻人 [17] 。
201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NIH)宣布成立性与性别少数研究办公室(Sexual and Gender Minority Research Office) [18] ,此后,众多专业和学术机构都开始采用这一术语。
播报
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性少数平权运动正在逐渐兴起,但是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显示,不遵守主流性与性别规范的学生比他人更容易遭受校园暴力。所以,为了改善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需要进行相关话题的全面性教育、增加有关教育项目,以保证性少数群体的健康与福祉 [5] 。
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iedNations De【【微信】】,UNDP)发布的《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现状――给予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性少数群体的能见度依然很低,在学校、工作单位或宗教社群中,公开自己性倾向、性别身份或独特性别表达方式的性少数群体依然很少,只有5% [2] 。
“出柜”的意思是向外界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绝大多数性少数人士都认为出柜很可能招致歧视,因此,大多数性少数人士并不愿意向外界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 [19] 。
总体而言,包括同性恋者在内的性少数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度非常低。在学校、职场和宗教生活中完全公开自身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的比例仅在5%左右;在家庭中略高一些,然而也不到15% [20] 。
相较而言,性少数群体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交往密切程度较高,出柜比例更高。而在职场和宗教生活中的公共性更强,交往密切程度有限,因此性少数人士的出柜程度也非常低。于中国性少数群体而言,工作单位是最令人感到难以出柜的场所 [20] 。
社会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和偏见可能导致他们的健康和心理问题。研究发现,性少数群体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污名化而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会影响他们的调节能力和社会认知过程,从而增加他们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与一般人群相比,性少数群体学生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概率更大 [21] ,也更容易面临以下困境:在校期间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不去上学;被自己的约会对象强迫发生性关系;在13岁之前发生性行为;至少和四个人发生过性行为;不采取避孕措施;性暴力等。性少数群体自残的风险也更高 [22] 。
由于歧视、污名、社会排斥等,性少数群体在寻求心理与健康服务时也常常遇到困难。很多咨询师或医生常将性少数人群的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问题化、病理化,甚至会遵循性少数人士家人的意愿而对同性恋者或跨性别者进行扭转治疗。性少数人士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精神病院收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3] 。因此,面对心理咨询师时,只有少数人能毫无顾忌地披露自己的性少数身份。2016年,同语进行的一项针对3452名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仅有4%(83名)的性少数学生就性别、性倾向等问题寻求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帮助 [20] 。
此外,在身体健康的层面,也有研究表明性少数群体更容易有不健康的行为,身体健康水平也相对更差 [4] [24] 。
性少数群体在教育、就业、家庭等各个社会环境中均会受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歧视。
教育
在教育方面,学校中的恐同恐跨欺凌常常导致性少数群体学生出勤率下降、成绩下降、甚至辍学 [20] 。
《教育部门应对恐同欺凌》显示,在中国香港,有42%的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学生遭受过恐同欺凌 [25] 。此外,基于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认同的欺凌常常被主流媒体忽视,学校当局也关注甚少。2016年,来自性别平权公益机构同语的一项针对性少数群体学生的研究显示,有40.64%的学生曾遭遇过校园欺凌。因校园欺凌而导致成绩下降学生的占22.96%,试图自杀的学生有8.71%,自残的学生有7.85%,对他人发起肢体或语言攻击的则有15.32% [20] 。
在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受访者中,仅有18.32%表示观察到有人公开支持性少数学生,而表示完全无人提供帮助的比例是19.32%,剩下的受访者则观察到有人私下支持性少数学生或不清楚情况 [20] 。
职场
性少数群体更容易在职场中遭到不公平的对待。
201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美国国际发展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微信】】,USAID)发布的《“亚洲同志”项目中国国别报告》(以下简称《国别报告》)显示,基于性倾向的职场歧视现象很多。有一些工作单位会对同性恋群体采取如减薪、停职察看,甚至解雇等惩罚性措施 [23] 。
《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包括性少数群体工作稳定性较低,失业的比例也高于非性少数群体。此外,在职场中,与性少数群体有关的多元性别教育和培训较少 [2] 。
家庭
在家庭方面,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与封建家长制等传统文化观念仍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中国家庭。
孝顺、为尽孝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要求、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等,仍是家庭与社会、特别是农村家庭与社会压抑性少数群体的主要原因,也是性少数群体隐瞒自己身份的主要原因 [23] 。
在《社会态度调查报告》中,家庭也是对性少数群体接受度最低的环境,半数以上的性少数群体认为自己的家人对于性少数的态度为“不太接受”或者“完全不接受”。家庭甚至是歧视率发生最高的地方,超过一半的性少数群体被试表示,他们曾经由于自己的性少数身份而被家人不公正对待或歧视 [2] 。
播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禁止酷刑公约》的颁布,对于性少数群体人权的保护已逐渐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1999年8月23日,世界性学大会在中国香港举行。大会通过了《香港性权宣言》,《香港性权宣言》对性权利进行了全面与规范的阐释,包括性自由权、性自治权、性完整权、性身体安全权、性私权、性公平权、性快乐权、性表达权、性自由结合权、生育选择权、性咨询权、全面性教育权和性保健权11项性权利。国家作为国际人权法的权利享有与义务承担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保护性少数群体权益的责任 [26] 。
播报
我国的法律与政策中,有多个条款提到不同性别应享有同等权利、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但并未直接提及“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等文字。学术界基于法理推论,禁止性别歧视适用于性少数群体,因为“性别”理论上应当涵盖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少数群体 [27] 。
我国在劳动就业、教育等多个领域推动与保障性别平等,并做出相应的国际承诺。不过,在性少数群体的平等权利方面,我国在法律和政策的明确规定方面也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
在2018年6月1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8届常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国际组的负责人蒋端公使表示:“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暴力,包括基于性倾向的歧视、暴力和不容允现象。” [27]
我国代表团在日后再次重申了这一发言内容。在2020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上,在与防止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暴力和歧视问题独立专家互动对话时,我国代表团发言道:“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暴力,包括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暴力和不容忍现象。”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确立了宪法是我国根本法的地位,指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并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29] ”因此,宪法关于公民(包括性少数公民)享有平等权益的规定也应当在各地方、各领域贯彻。在宪法中与性少数相关的内容有: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第十二条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
第三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三十七条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33]
在旧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01)中,有条款4.5.3规定“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高危人群,如吸毒病史者、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不能献血 ;而在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中,修改了这一规定,将“同性恋者”变更为“男男性行为”,即不以身份认同来禁止性少数群体的献血行为,而是以高危行为作为能否献血的标准。具体条款如下:
5.2.2 安全献血者的重要性
不安全的血液会危害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不应献血,如静脉药瘾史、男男性行为或具有经血传播疾病(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风险的。 [34]
在性少数平等方面,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例如,目前法律政策仍未纳入性少数群体的婚姻权。尽管在《民法典》未出台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将同性婚姻纳入民法典,但未能成功。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原创,其它均来自互联网,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