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黄帝曰:愿闻脉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 古文 2019-03-05 19:48:28 4 #脉度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 古文 2019-03-05 19:48:28 2 #寿天刚柔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 古文 2019-03-05 19:48:28 2 #根结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黄帝问于歧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歧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歧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 古文 2019-03-05 19:48:28 5 #邪气藏府病形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歧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 古文 2019-03-05 19:48:28 3 #本输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 古文 2019-03-05 19:48:28 4 #九针十二原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刺书真邪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歧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夫知其意。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 古文 2019-03-05 19:48:28 12 #刺书真邪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 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少征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手少阳下。大征与少征,调左手太阳上,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 古文 2019-03-05 19:48:28 5 #五音五味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 古文 2019-03-05 19:48:28 8 #阴阳二十五人 #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 古文 2019-03-05 19:48:28 4 #五味论 #灵枢